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湖泊河流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景观提升,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冬日的“华北之肾”白洋淀,水面还未完全封冻。舟行水上,枯黄的芦苇分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道,水鸟不时从中惊飞,掠过天空又消失在远处。

    “潜水的是骨顶鸡,飞着的是白鹭。”从河北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子村出发,船工李小卯一边指着,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起白洋淀近年的变化:从水面一度不足200平方公里,到如今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重新成为鸟类天堂,白洋淀可谓是经历了惊险的一跃。

    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华北地区长期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一时间“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资源衰减、湿地干涸、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涌现。

    转变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

    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生态效益日益显著。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有效保障沿线河湖生态用水,累计向北方地区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

    通过南水置换当地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缓解,总体达到采补平衡,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回升,部分地区地下水漏斗正在消失。

    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7%,水位平均回升6.72米。

    华北地区多地“枯萎”的泉水再次喷涌,是地下水位回升的直观证据之一。北京市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20世纪80年代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持续复涌,形成水域面积790亩……

    同时,南水到来后,有条件腾出更多水资源为河流湖泊进行生态补水,带动了沿线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

    近10年海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复苏,河流断流现象全面好转,湖泊水域面积稳定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显,流域重现生机。

    在山东省曾经的“酱油湖”南四湖及其支流白马河中,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和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再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也频频“露面”。

    守护着河北正定古城的滹沱河一度断流40多年,2公里宽的河床没有水,只有狂风大作时漫天昏黄的沙尘。如今滹沱河全域复流,夕阳照着宽阔的河面,映着成片的芦苇,重现文天祥笔下“横流数仞绝滹沱”的景象。

    不只是滹沱河,1996年断流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流动,天津市区海河水位升高、水质改善,“干渴”的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华北地区的白河、淇河、安阳河、滏阳河、七里河等50多条河流实现生态复苏。

    南水北调通水以来,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营造了优美的人居景观。

    碧空如洗,从高处俯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像一条蓝色丝带贯穿河南焦作这座百年煤城。焦作火车站就在干渠不远处,以前附近是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如今干渠两旁新建了“天河公园”,沿岸10公里长的绿道分布着300多种树木,前来散步、跑步的市民络绎不绝。邢台名泉黑龙潭复涌后,一串串水泡从5米多深的水底汩汩涌出,形成百亩大小的水面,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十年来,一渠清水缓缓北上,润泽北方大地,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李鹏翔、李思远、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