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解放前商业概况
武静山
文水县在抗日战争前的商业,统一由县商务会管理。此会设会长一人,住会工作人员十余人,另外还有保护商号的商团武装人员十余人,据老一辈商业人员谈,文水商业在民国最繁荣时期是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七年这十六年间。
一、钱铺(后改为银号)。文水县当时有两户官办银号,即文水县银行和工农银行。这两户银行的资金均由文水县政府出资,并由文水县绅士杜凝瑞和米育英两人负责经营。资金共约四十万元(都是七钱二分的白银洋)。
二、私人银号。这种银号在文水有二十几户,最早的是“合聚永”,开设于清咸丰年代,资金大约有二十万元银洋;“长慎和”银号设在县城南街(现县剧团院内);“兴华”银号设在南街(现县粮油门市部);“聚源泰”银号设在南街(现城关居委会院内);“德聚祥”、“瑞和”、“自积成”、“豫泽通”、“晋康”、“汇源”、“普丽”、“乾钰”、“信源永”、“宝善”等银号,均设在南街;“义成协”、“协纯庆”、“广和永”、“裕和”、“义聚和”、“同济”、“可以权”等银号均设在县城北街;“宝聚隆”银号设在县城西街。这些私人银号的资金共约二百五十万元银洋,人员约有二百五十余人。
三、当铺三户。“庆德当”设在东街;“聚齐当”设在北街;“和顺当”设在南关。这三户当铺的资金共约三万余元,人员有四十余人。
四、杂货糕点铺。文水城内共有九户,“天利和”、“天立和”、“太和楼”、“和盛楼”、“德和公”等店设在南街;“协和裕”设在西街;“和合全”、“天和德”等店设在北街;“太和居”设在南关。资金共约五万元。
五、粮店兼白面铺。“阜丰永”设在西街,该号以粮为主,兼营借贷,资金约为二万余元。人员有二十余人。
六、百货绸缎铺。“广裕德”、“元亨利”、“和成久”、“德记布庄”等店均设在南街;个体布店赵文龙在北街开设店铺;“广裕泰”设在东街,兼营棉花收购。这几家布店的资金约有十万银洋,人员有五十余人。
七、中药铺。广顺兴”设在北街;“广仁厚”、“广仁永”、“回春药房”、“善诚堂”、“中和药房”、“永川堂”、“人和张”等店均设在南街。这八家药店的资金约有一万五千余元,人员有五十余人。
八、饭店。县城内西街有三户,南街有一户,这四户都占有门面。至于个人小吃点就更多了。
九、肉铺。西街有一户,每年猪羊牛肉不断,生熟具全,随到随买。
十、烧酒房。“和合泉”设在北街道;“永泉长”、“仁和泉”设在南关。
十一、粞醋房。南关三户,城内南街一户。计有“四合长”、“人和全”、“敏记粞房”。
十二、个体手工作坊。计有铁匠木业铺一户,麻业铺一户,毡房一户,铁轮车辅。这些店铺设在城内和南关。
一九三八年后半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文水不久,文水二十多家银号就全部不在文水了,有的迁至北京、太原,有的则迁移四川,也有的停业不干。所以日军侵入文水不久,由于各银号的转移和停业,文水商业就以大化小,城内日趋萧条,又加上日军加紧控制县城,农民进城要找铺保办出入证方得由城门出入,很少有农民进城买货,城内各商号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再加上日特和日伪汉奸横行霸道,晚上人们更不敢出门。所以当时有句顺口溜:“吃得好点,穿得赖点,见了鬼子走得慢点”。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的经济出现危机,就开始给文水商业施加压力,让每户商号的门口挂上一个木牌,上写“文水县物资贩买许可证”,每户审核了资金数额,并对商号人员逐一审查。在一九四二年,日军强迫每户商号每天派一人去日军“新民会”听讲话,内容主要讲战争与经济,宣布不准买留卖惜。就在这一年,日军得到密报,说“元亨利”布店存有大量棉布。这时,伪警察局长沈元勋(东北沈阳人)指使伪警察百余人,把“元亨利”所有棉布抢拿一空,把经理捕入警察局,借口说他私通八路军。等到所有布匹被伪警察局长等人瓜分以后,这个布店的经理才放出来,而伪警察局长沈元勋也逃离文水,“元亨利”从此倒闭。“广裕德”、“广裕泰”等店也看着时色不对,而相继解散关闭了。
在经营方面,当时文水各银号是以出放贷款为主,以得息为利。其他各行各业由于本身资金小,用钱就得向银号贷款。农民也能向钱号贷款,但必须找较大的铺保,在贷款时,保人要出保证约,名称是“代还保证约”。如到期贷款户无力还贷,则由铺保将本息一并还清。每天早上各银号的业务人员都集中到商业市上买卖黄金,掌握信息。如“兴华”银号和“巨源泰”银号就有文水资本家武福贵的股金。而当时武为省银行业务主任,国内各大城市各种物资的行情,以及黄金行情,他知道的最早,可以马上电告这两家银号,使得他们行情灵通,敢买敢卖。
当时文水城内是全县商业的集中点,各大银号、布店、杂货铺都设在城内。按照文水四个区(城关、下曲、南庄、开栅)的行政布局,称为四大镇,还有八小镇都有各种店铺。这些商业在日军侵占文水,直到日军投降前后,正处于难以维持的局面,直到一九四八年文水解放后的几年,才使文水的私营商业发展为二千四百多户,旧商会也改名为“文水县工商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