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水城内的钱行多
访潘照远老先生
走访时间: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上午。
访问者:文水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穆照谦。
访问地点:文水南齐乡南齐村潘照远先生家。
潘照远先生,高令八十一岁,精神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相当好,对他的访问甚为高兴。对文水县城解放前的商号情况谈了以下几点。他说:
我十七岁那年,即一九二一年,经人保举住了文水城内西街“阜丰永”商号,在号内近三十年,开始学买卖,之后当店员,后来当上了二掌柜。
我们“阜丰永”是明朝万历年间在城内北街建号的,开始只有三个人,经营一些小杂货和米面之类,约有三百吊钱的资本。“阜丰永”原名“阜洪永”,东家是城内潘家巷成家、南武度王家。到明末清初,将北街商号的房子卖给成汝俊,又买下西街白衣阁东路北的大院(现邮电局地方),改名“阜丰永”人员增加到二十多人,股金扩大到四千吊钱,除经营粮食外,兼营钱行,放贷得利。钱行最赚钱的时期,是阎冯倒蒋那会儿。阎锡山退回山西后,钱行就不景气了。日寇侵占文水后,钱行停业,改为烧酒、踩曲、熬粞,人员也逐渐减少,到一九四八年文水最后一次解放时,全号只有五、六人。一九四九年底,经我和我们康掌柜(康锡金)研究,与东家们说:“咱们这字号剥削群众三、四百年了,现在解放了,搞得也不景气,应该把它结束了。”取得东家们的同意,经请示工商局批准,将房院卖了八十九石小米,还清一切外债,同人们分了些家具,收拾了摊子。
“七七”事变前,文水城内的商号特点是钱行多。因为文水县城从前没有工厂,也没有大的商号,就连个大的南京铺也没有,因而市民少。全城当铺只有三家:东街“庆德当”,北街“聚奇当”,南关“聚和当”。此外有些小杂货铺。因为市民少,搞大商号经营百货、日用品销不了货,赚不了钱。所以,比较大的商号都兼营钱行,放贷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在清末民国初,文水城内的钱行有八家,计有:长成和、合聚永、巨源泰、协存庆、德聚祥、志集成、可以权、阜丰永。到民国十一、二年发展到二十多家,增加了:新华银号、裕商银号、长行银号、汇元银号、金康银号、普利银号、农工银行、宝善银行、瑞和银号、义生庆、德巨恒、乾益钰、德和公等。这些钱行数新华银号、长行银号、长成和、合聚永、巨源泰这五家规模大、资本多。它们以钱行为主,也兼营其它。这些银号下面,农村设有三十多个账庄,与农民直接发生借贷关系。
这些钱行资本不足,主要由祁县大德亨、大德同、三晋源及省银行以镖付本得息(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镖期),月息一分左右;钱行放给账庄,月息一分二、三;账庄放给农民,月息三分。农民每年借贷一千元,要付出利息三百六十元。就是这样付高利,借贷还得有铺保。
在民国初年,这些钱行拿上制钱到省里铸造铜元,当时一元白洋顶一吊制钱,一百铜元顶一吊钱,制钱铸造铜元,也赚了不少钱。银行赚钱的另一方法是看盘子和出票子。当时流通的票子有“中央银行”“省银行”和地方票子。这些不同的货币互有差价,看中盘子可以赚钱。同时自己出票子,增加周转资金赢利。到后来,不仅钱行出票子,账庄、小商号以至卖花生梨儿的小摊贩也出票子。为什么文水城的字号都能出票子?因为北街有个麻子洋,他是商会会长,开的石印局,出票子要经商会批准。他为了个人发财,就乱批印钞票,结果有的农民卖东西换下的钱,有的票子花不出去,归根到底还是苦了群众。不过,文水大字号的票子,在周围县里还很吃香,原因是能够兑现。
“七七”事变之后,这些钱行,除新华银号迁至重庆外,大多数停业关闭,有的如合聚永、阜丰永、德和公等经营了其它,以维持其摊子。日伪阎统治时期,乡下人很少进城,城内的商号就很不景气,处于凋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