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名师李毓秀
王通高 穆照谦 张振文
长拳为我国最早拳种之一。分华、花、红、查、炮、六合等六种。素称“武术之乡”的文水县孝子渠村,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左(昌德)、于(永恺)两氏长拳在此相传,一百五十多年来,两氏门人中曾经涌现过保镖武师左昌德(二把)、左安民、张德寿、武高升、张世旺、左秉信,也出现过设场授徒的名师左秉胜、武凤山、武来成、张高升、左秉谦、左秉高,并有个习武、功底深厚、未开门授徒的武元成、武宝善、张守攻等暗“老虎”。清末民国初,村上几乎是家家学武、人人练拳,武林人称该村是“拳窝”。原吕梁地区武协及文水县武协顾问李毓秀先生,是我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颇有声望的长拳名师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授徒五、六百之多,为振兴中华武术事业奋斗六十多个春秋,对我县以至我省的武术事业发展,书写了不朽的一页。
李毓秀,字育明,绰号飞毛腿,排行第三,生于一九○○年,卒于一九八四年,享年八十四岁,祖籍山西省文水县南武涝村,祖父时迁至孝子渠村定居,其家是以农为业的自耕农,父兄皆是忠厚朴实的农民,李先生幼年读书一冬,弃文就武。九岁学拳术,十三岁拜左昌德长孙“铁胳膊”左秉信为师,系统学习左家长拳。与先生同期学艺者有马西村的刘润楚、钮文科,神堂村的任世有,他们都为左氏高徒。但由于李先生天资聪明,刻苦练功,加之是师父身前学艺,又受二师父左秉胜的器重,在左家二师精心栽培下,从徒手到器械都获左氏真传,为左氏门人中的佼佼者。
李先生二十四岁在本村和南峪口村开门授徒,其开门弟子有成效德、吕华、李朗、武治民、武士敏、赵子全等十多名,继之又到县城东北二十多里的方园村收二茬徒弟二十多人。
李先生正在授徒传艺之时,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决定举行第一届全国武术考试。先生当时二十九岁,是全省被选拔的十人之一。临行前,其二师左秉胜将先生唤至家中,手授口传月余,生怕自己的高徒此去为左氏争不回荣耀,经师父月余传授,先生在击技手法上长进甚多。
后因各省武术代表未能在南京会齐,改为各省自行考核,招收国术教师。民国十八年初秋,山西省政府通知各县,文水县派牛力胜、张高升、成高武,李毓秀四人赴并应试。在铁家巷文水会馆下榻。此次考试,全省共有二百二十多人,经每人各练徒手及长短器械三项套路后,将要决定名次时,各县赴考者不服,临时决定比武打擂以胜负决定优劣。
比武的擂台是在平地筑起的一个一丈见方二米多高的土台,四周是小沟,正面有一座裁判座台,上座于鉴、王新午、刘裕明等十二家老裁判,于为裁判长。擂台东西各有一座台,两人比武之后,胜者上东台,败者上西台,擂台上还有一名监场小裁判员。比武规定有三不准打,不准打迎面部,不准打心口,不准踢小腹。比武采取抽签淘汰赛,同三人对垒胜两人者就上升,败两阵者被淘汰,每一阵以三分钟决定胜负。
李先生登台比武,旗开得胜,用了招“摇车”轻取祁县名家铁腿武荣华。三天比武,他立于不败之地,前后胜十三人之多,特别是在胜榆次形意拳师杨玉兴(景春)之后,凡和李先生对阵者大都弃权。他战胜对方,多数是以腿取胜,先生的“飞毛腿”就从此得名。
先生虽然比武夺魁,但名列第二。在比武之后,又举行武术理论的书面考核,先生没有文化故将比武名列第七的一位国民师范教师许××(清徐人)提升为一、李先生退居第二。
比武之后,太极名家王新午(晋军军械处长),托牛力胜师父从中说合,要收李先生为过门弟子。李先生为此事专程回文水,向左师请示取得同意,返并后向王递贴认师,王新午为了庆贺收了这位高徒,花四百元白洋设酒摆宴大会武林同道好友。之后,李先生担任了省国术会长拳教师。孝义镇的孔子安、王应宏等就是这个期间的弟子。
“七七”事变之后,李先生归田务农,被村民选为抗日村长,为抗日政府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一九四一年日军在孝子渠村北龙王山扎下据点后,他做了翻译车仁东的工作,车为我方办了不少事。在解放战争期间,老先生仍然办了不少有益于革命的事。
全国解放后,李先生又在本村,东、西夏祠、大岩头、岳村、孝义镇等村授徒传艺,并与其高徒成效德、孔子安、王通高等共同研究,编纂出虎头沟进枪、对劈刀等新套路,至今仍在流传。每逢庙会,先生组织门人及好友进行武术表演,这对解放初期恢复全县武术,掀起学拳练武起了宣传推动作用。
一九五○年李先生与其弟子成效德、孔子安、于改英等参加全县运动会,进行了精彩表演,县人民政府赠给先生一面上书“生龙活虎”的锦旗。一九五八年先生及其弟子赵子全、张亮、孔子安、王通高、于改英等六人,赴太谷县参加省武术摔跤大会,先生获一等奖章一枚。一九六○年先生与赵子全、于安通、成效德、王通高、孔子安、李银、胡金梅、阎春旺、马占彪等十人,参加晋中武术表演大会,会后不久,省武协抽掉先生赴忻县学习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学得“简化太极”及“长拳乙组”套路。
在这段期间内,李先生多次参加县有关会议,并参加各界人士学委会,在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五年,被选为文水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于先生的威名,自解放以后的三十五年中,不仅本县的武术爱好者登门拜师,而且有太原、运城、汾阳等地聘先生前往传艺,即使每年征兵来县接兵的队伍中有武术爱好者,只要闻先生之名,或登门拜望,或邀至县武装部求教。先生对这些爱好武术的战士,总是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以此而言,李先生的拳术早已传出省界。先生在世时,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村里赶古庙会时,其门人们“五世同堂”聚会一起,呈现出一派兴旺气象。
李先生到古稀之年后,筋骨灵活,其功不懈,多次参加县、地区和省的武术表演。特别是一九八一年先生高令八十一岁,赴榆次参加了武术观摩表演,他表演了绵掌、虎臂枪,数以万计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赞扬。一九八四年二月先生被选为吕梁地区武协顾问,五月参加了省老拳师座谈会,会上表演了绵掌,并同孙女李俊灵对击绵掌,被录了相,回县后被选为县武协顾问。
就在老先生发挥余热,集中精力为武术事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之际,不慎从炕上掉在地下,身体瘫痪,经医疗无效,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十日与世长辞。
李育明老先生是左氏门派第四代名师高手,他武艺出众,德高望众,其威名的取得,是和先生的努力奋斗、勇于进取、善于革新,广交好友的武德分不开的。
其一,老先生学武练拳肯下功夫。十弹腿是左家拳的基本功,学左家拳弹腿就须练三年,才能学其它套路,练弹腿要求前后脚采一条线,练出的拳就扎根稳。老先生练弹腿又有独到之处,他在练拳场地内,将上百块整砖,每一小步立埋一个(下埋二寸深),形成梅花形,他每天早晚就是踩着这些“梅花砖”顶练弹腿,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年,先生年老时虽然放弃这种练法,但每早坚持近两小时的练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苦练到老。先生有句格言:“功夫,功夫,就是要每天坚持练功”。
其二,老先生在武术上没有门户之见。总是博众之长。先生在年轻时,除同师兄弟们认真研究左家拳的同时,和于氏拳师张高升交好,以兄弟相称,和张师交流技艺,得益甚多,并和张师向马西村郭老四(郭曾在北京商号护院)学来桃花掌(对练拳),把出势收势进行了修改,至今李氏门人中广为流传。有人说桃花掌是左家拳,这是外门人的误传。三十年代先生在省国术会任教期间,还研究了太极手法,学习了八翻手。因之先生的击技手法具有长拳和太极之长,由于先生没门户之见,所以其弟子们学点外门拳术,从不责怪。他说:“那一家的拳也有他的长处”。
其三,老先生武德高尚,一生中与同行交手,从未致人伤残。文水新庄村有个拳手李廷则,二十年代李老先生在方园村设场授徒时,两人多次较量,李廷则未占一点便宜。后来李廷则为了战胜李毓秀,赴榆次上绥远投拜名师,学了三十多年,一九五八年夏的一天,他带一名徒弟来到孝子渠村,找到老先生家,先生以酒饭招待之后,李廷则提出要和老先生比武,这次比武是器械较量,第一阵老先生用枪,李廷则使双钩,老先生使开枪,李廷则无法对付,提出换班,第二阵先生使双钩,李廷则使枪,第一枪他扎中平枪,先生用了个错钩,将李廷则左手母指仅仅切个白印;第二枪他扎下枪,先生用了个井木犴用钩剁在枪杆上,震枪落地。先生在第一招时如略用力大点,李廷则左手母指则断,第二招若再向前二寸剁下去,李廷则会掉手一只。事后先生说“叫他知道知道咱钩法的厉害就行了。”
其四,李先生收徒甚严。他对于那不孝父母,惯于殴斗,走斜作歪,行拐做骗之辈,即使登门叩拜,也拒之门外。他说:“我收的是徒弟,不收徒天,如收下那种人,对国家和人民不利,只能败坏咱们武术界的名誉”。
其五,老先生一生谦虚谨慎,从不骄傲。每当有人问及老先生:××武术怎样时,他总是说“人家比我强”。他常这样嘱咐弟子们别人说你们的师父不行时,可不要和人家抬扛,你们就说我们就愿意跟上我们不行的师父学”。正因如此,老先生一生中,既没有和外门拳师闹摩擦,也不计较师兄弟之间的背耳之言。
其六,老先生在武术生涯中之所有有所成就,还因为老先生有一位贤德的夫人张氏的支持和配合,她不仅有一身惊人的武艺,而且对人和蔼,平易近人。不论是同道武林朋友慕名来访,还是本门师兄弟徒弟们登门求教,不管是贫是富,总是一视同仁,热情接待,有时候老先生教徒弟们对练拳时,老两口给门人们作示范表演。徒弟们在练拳时那些招势不正,同样能得到这位师娘的指点,可惜这位好师娘于一九七四年长眠于世,她的死对李老先生是一沉重打击。
李毓秀老先生虽然逝世了,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先生的两个儿子虽不爱好武术,但其孙男孙女继承其祖事业,有的还担任了武术教师。先生的门徒中出类拔萃者甚多,仅我们知名者就有成效德、吕华、郭效锡、赵子全、王中治(岳维)、王通高(吉庆)、张玉龙、岳海川、刘宗良、郭连维、胡占魁、张振文、胡金梅等等,他们不仅个人刻苦习武练功,而且开门授徒。其中王中治及其弟子王保平,一九七九年在全省武术散打比赛中获一等奖。王通高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参加吕梁地区武术表演会上,获得两项第一,两项第二,一项第三,两项第四,当场观众称其是“霍元甲”。李老先生的门徒甚多,工农商学兵政党中行行皆有,有的还是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他们不仅为振兴中华武术进取,而且为社会主义四化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均系李毓秀先生门徒。王通高文水县武术委员,穆照谦,离休干部,张振文,文水县司法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