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24——705),女,名曌,并州文水人。唐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生于长安。贞观十一年(637),被李世民选为“才人”。永微五年(654),被封为昭仪,六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号天后。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死于洛阳,终年81岁。本县南徐村建有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公顷。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并州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贞观九年(635)李渊病逝不久,其父武士彟也因病而亡。这年十二月,年仅十二岁的武则天和家人护送武士彟灵车回到老家文水南徐村。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显庆五年(660)正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在并州,高宗和她举行了盛大的赏赐和祭奠。武则天还专门设宴招待亲族邻里故旧。这一年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高宗对她十分信赖,她的威势和高宗不相上下,当时并称“二圣”。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后,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后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改文水县为武兴县。长安元年(701)十二月,为其父在文水昊陵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攀龙台碑又称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原碑是武则天为其父武士彟立的一块巨碑,于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立于山西省文水县武氏墓地。据史书记载,该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古今第一大墓碑。全篇碑文长达6700余字,由唐代宰相李峤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据北宋《太平环宇记》及《山西通志》记载,攀龙台碑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仍然完好无损;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碑下沉严重,埋地一半,文字亦剥落;进入清代之后大碑全埋在地下。近年考证,这块大碑与古墓仍在南徐村一带。
现立于东碑廊的攀龙台碑,是武则天纪念馆于1993年根据《全唐文》卷249“攀龙台碑”全文刻制的。攀龙台碑文中,不仅记载着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籍贯,还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父亲武士的一生经历。关于武则天的先世,碑文说:“大周无上考明高皇帝讳某字某,太原文水人也。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居沛之处邑。”
六代祖洽在魏封于晋阳,食采文水,子孙因家焉。这段碑文清楚地定明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迁居文水的大体时间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