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消防救援总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我省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学英: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去年以来,省政府先后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张华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玉斌;
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刘世华;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郭新安;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二级警务专员李月静;
省商务厅总经济师付春华。
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华东副总队长作介绍。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 张华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遏制电动自行车、动火作业以及建筑保温材料等领域火灾多发势头,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去年4月份,我省部署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这项整治工作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另外,根据国务院安委会部署,今年我省又部署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这两项整治将持续到2026年底。
我首先介绍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在各地各相关部门、电动自行车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以及广大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参与下,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电动自行车领域火灾总量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发生涉及电动自行车火灾23起(去年同期72起),同比下降68%。二是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供需趋于平衡。我省大力推进既有小区建设停放充电设施,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充电端口数量121.8万个,总体配建比达到1:3.3,已达到我省规定的最低配建比的有关要求。三是电动自行车存量风险逐步降低。针对老旧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采取“以旧换新+报废回收”双重措施,52.6万名消费者参与活动,共以旧换新54.1万辆。同时,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废旧铅酸电池报废回收工作,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收集7216吨、利用处置5521吨。
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方面。一是压降火灾事故风险。自2月14日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整治启动以来,全省因动火作业引发火灾和建筑保温材料火灾共计93起(去年同期205起),同比下降54.63%。其中,因动火作业引发火灾67起,建筑保温材料火灾26起。二是稳步开展排查整治。按照“谁所有、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冷库、室内冰雪场馆和设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高层民用建筑专项排查,全面摸清底数,对发现的隐患实行清单管理,确保按时销号。同时,畅通违规动火作业举报渠道,组织应急、住建、市场监管、公安、消防5部门开展违规动火、无证假证动火联合打击行动4次。三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按照“政府统一领导、专班牵头推进、部门各司其职”的思路,组建省级专班并实体化运行,建立形势研判、信息共享、协同推进、督导通报等机制,推动各项整治任务落实。
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整治时间也比较长,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希望广大新闻媒体持续关注,我们将及时公布整治进展情况。谢谢大家!
马学英:
感谢张华东副总队长的介绍。
接下来,开始回答记者提问。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先介绍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
本轮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请问截至目前成效如何?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省商务厅总经济师 付春华:
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的关注。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全省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全方位、系统性推动政策实施。截至7月27日,全省11市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52.6万名消费者参与活动,享受了3.2亿元政府补贴,共以旧换新54.1万辆,带动相关消费14.9亿元。从今年置换的总量来看,我省排名全国第6,始终处在前列。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普惠了广大群众,降低了安全隐患,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推动政策的落实落地,省商务厅重点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组建商务领域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专班,省、市、县、企四级联动,形成上下协同、政企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难点堵点,定期开展工作调度,采取预拨付机制,减轻企业垫资压力;
二是提高补贴标准。对个人消费者交售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合格新车的,给予一次性600元以旧换新补贴,2024年标准为500元;
三是扩大补贴范围。取消收旧环节“个人名下”相关要求,来源权属明确且配备车载电池的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可参加以旧换新(含无牌),消费者可通过行驶证、发票、车辆来历凭证、个人承诺等方式确认旧车权属。
四是打造综合服务点。以销售门店为场景,提供收旧、购新、辅助上牌等“一站式服务”,消费者在销售门店即可一次性办理所有业务,大大提高消费便利性。
五是扩充销售参与主体。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向企业做好政策解读,力争实现县区街道全覆盖。截至7月27日,全省共有2334家销售门店参与活动,较2024年增长350%。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商务部的总体工作部署,继续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在便民服务、叠加资源、强化宣传、规范管理等方面再优化、再发力,努力构建“销售企业踊跃参与、消费者广泛认可、旧车回收全程管控、风险存量有效降低”的以旧换新市场氛围。为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助力我省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山西日报记者:
公安机关在规范和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二级警务专员 李月静: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全省公安机关全面强化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违法查处、宣传教育、事故溯源调查等综合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登记管理,优化登记服务。省公安厅出台《山西省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规定》,严把登记关,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办理登记上牌,同时,优化登记服务,免收注册登记上牌费,累计开通871家带牌销售服务网点,着力解决“上牌难”“排长队”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共登记上牌电动自行车628.24万辆。
二是加强路面执法,严格事故溯源调查。全省公安交管部门持续加大对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现场查纠力度,今年以来,全省共查纠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50.4万起;同时,按照电动自行车亡人交通事故溯源调查有关要求,全省公安交管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累计溯源调查381起,切实整顿电动自行车违法乱象。
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劝阻违规停放充电行为。全省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违法犯罪,今年以来,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检查电动自行车生产经销单位8189家次,查处非法拼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63起。结合日常警务和安全防范工作,对老旧小区、出租房屋等重点区域,加强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上楼入户充电、私拉电线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和劝阻提示。今年以来,累计出动警力2.5万余人次,开展劝阻提示1.9万余次,宣传教育活动7000余场次,形成了严管严查的氛围。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记者:
建筑保温材料在住建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请问省住建厅,在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监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郭玉斌:
感谢您的提问。住建领域是保温材料的重要应用场景,房屋建筑工程从工程设计、进场检测、施工作业、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与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密切相关。建筑保温材料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整治工作部署开展以来,全省住建部门聚焦建筑保温材料应用领域监管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提升建筑保温材料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在设计选用环节,加强消防设计审查。在办理消防设计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审查,选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具消防设计审查合格意见书,确保在源头上保障保温材料的质量安全。
二是在进场检测环节,严格进场检验检测。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保温材料,坚持“先检后用”的原则,严格落实进场验收制度。严格执行建设单位委托、建设或监理单位现场见证取样的复验要求。检测过程中,会有建设或监理单位现场见证取样,确保检测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使用,防止不合格的保温材料用于施工。
三是在施工作业环节,加强施工现场管控。压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强化其对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履约管理。在保温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的隐蔽工程、检验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等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保温材料质量安全自查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隐蔽或下一道工序施工。各级住建部门将加大重点施工环节和部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障保温工程质量安全。
四是在竣工验收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竣工验收。在竣工验收阶段,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重点查验保温材料的进场验收资料。非建设单位委托或非见证取样检测的保温材料复验报告,不得作为质量验收的依据。各级主管部门也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资料齐全完整。如果选用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的保温材料,将无法通过验收。
下一步,我们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按照国家和我省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各项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社会与法治频道记者:
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涉及生产、流通、建设、使用等多个环节,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本领域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郭新安:
感谢您的提问。省市场监管局对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市场监管总局及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印发《市场监管系统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切实抓好整治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效。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摸清企业情况,系统推进排查整治。目前,我省共有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143家(含彩钢二次加工企业),销售企业663家,摸清底数是抓好整治的基础,为此,我局专门编制《建筑保温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为企业明确产品的风险点和管控措施提供科学指导,并组织开展挤塑板、模塑板、岩棉板等主要产品标准宣贯工作。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系统共检查建筑保温材料生产单位126家,销售单位545家,立案查办违法案件6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起,责令16家企业进行整改,没收不合格挤塑板285立方米,收缴罚没款14.8万元。
二是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把质量源头关口。将建筑保温材料纳入我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监督抽查频次,杜绝质量低劣的“残次品”流入市场。全系统已部署监督抽查106批次,其中省级监督抽查30批次,目前抽检工作正在推进中。同时,加大举措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守牢把好产品质量源头关口。指导全部生产企业开展自查自纠,配齐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采用追溯码在出厂产品或产品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燃烧性能等信息,实现源头追溯。
三是提升宣传警示实效,营造合法合规氛围。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系统开展重点宣传活动66场,制作宣传材料5900余份,覆盖人群2.2万人次。省局召开“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宣贯培训会”,对建筑保温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为监管部门有效解决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实现“穿透式”监管提供支撑。通过省局官网发布一批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产品质量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营造合法合规生产经营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在加强生产质量管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出厂检验检测及加强产品标识管理等方面精准推进整治工作,切实提升整治工作质效。同时希望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和监督,以监督促规范,以共治促共赢,共同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为创造更安心、更优质的居住环境而努力。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我省在动火作业方面有哪些具体硬性规定?社会单位在动火作业现场管控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 张华东:
谢谢您的提问。近3年来,全国发生的14起重特大火灾中,涉及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的高达6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极为深刻。
新修订的《山西省消防条例》已于本月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或者使用明火。因施工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电、气进行焊接或者切割等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单位内部的用火管理制度,经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的批准,查验作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并落实现场消防安全措施。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时,不得进行设备检修、油漆粉刷或者电气焊接、切割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施工、维修作业。
在此,我们提醒各单位以及从事电焊、气焊、气割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持焊接与热切割或建筑焊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从事特种设备相关焊接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上岗,并具备相应的动火作业安全技能。
动火作业期间,严格作业现场管控,务必做到“六必须”:一是必须清理周边可燃物和易燃易爆物质,动火作业区域与其他区域必须进行有效防火分隔;二是必须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保障消防用水;三是必须在现场设置警戒线或者安全标识;四是必须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五是必须避免与具有火灾、爆炸风险的作业产生交叉;六是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全过程监护。
作业结束后应当进行现场复查,确保无火灾危险后,方可离开。
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现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要立即报警,及时组织扑救并疏散人员。
我们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动火作业社会监督,凡发现在使用或营业期间违规动火作业、未进行内部审批公告、无证动火、未清理可燃易燃物等情形,即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举报;对涉及生产经营单位的违法违规动火作业的,可通过“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或“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举报系统”“安全生产举报微信小程序”进行举报。谢谢!
新华社记者:
“焊工”是动火作业安全的核心要素,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应急管理部门在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试和动火作业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思路?
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 刘世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焊接与热切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与动火作业安全息息相关,我们按照“人防+技防+智防”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进一步严格焊接与热切割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强化动火作业过程管控,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质效,进一步把好“源头关”。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基本条件》《安全生产考试机构和考试点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全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考试机构(点)“提质达标”专项工作,淘汰或暂停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培训机构和考试点,稳步推进规范化考试点建设。严格执行应急管理部新修订的焊接与热切割等6个特种作业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持续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实操技能和安全素质。
二是依托智能化管理手段,强化电气焊作业全流程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全省电气焊作业安全监测数字化平台建设,组织对全省重点行业领域焊机进行摸排统计,目前已有35793台焊机纳入监管台帐,为焊机“加芯赋码”技术改造有序开展打下了基础,推动电焊作业从“以人管人”向“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转变,实现设备可追溯、状态可监测、人员可管控。
三是建立动火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供需平台,有效管控流动动火作业行为。通过各级政府平台发布持证焊工信息,减少因“找不到持证焊工”而雇佣无证人员现象。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动火作业市场秩序和从业人员行为,建立焊工服务评价机制,让“技术优、服务好”成为行业导向,推动市场从“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倒逼无证人员主动取证。通过这些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因无证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事故。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继续深化特种作业人员专项治理,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持续打击作业人员无证假证行为。加快推进全省电气焊作业安全监测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全省各行业领域焊机底数,完善监管台帐,确保现有焊机全部完成“加芯赋码”改造。实现动火作业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闭环管理,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谢谢!
马学英:
非常感谢省消防救援总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六位负责同志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