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花儿鼓”是流传在狄青家乡——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一带的民间打击乐。

  鼓乐产生在远古时期,当时的西河县小逸村(现在的狄家社)的村民们为了保护农田,保护庄稼,用敲击简单乐器发出的声响来驱逐野兽。后来,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人们便用敲锣打鼓的形式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原始打击乐。再后来,它的发展和狄青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仁宗年间,狄家社(小逸村)诞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狄青。他从一个普通的百姓应征从军,从布衣升为枢密使,执掌全国的军事大权,在抗击西夏和侬智高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花儿鼓”的诞生正是他任枢密使后,回家省亲,乡亲们为了迎接这位民族英雄而运用的一种欢迎形式。小逸村人民以有这位伟大的英雄而自豪,在他们夹道欢迎的同时,把锣鼓敲的是有韵有味,花俏无比,激情正扬,气势非凡,欢快喜乐妙不可言,狄青看到如此场面,不禁赞叹不已,触景生情当即亲点此锣鼓为“花儿鼓”。

  “花儿鼓”的诞生,给了小逸村人民极大鼓舞和自信,在艺人们的精心改编后,“花儿鼓”不断完善,鼓点更加花俏,内容更加丰富。

  “花儿鼓”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一代文化艺人如赵忠秀、任治敬等,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把“花儿鼓”的全过程编写为“状元走街”、“牛头虎”、“金龙戏珠”、“狗厮咬”、“狮子滚锈球”五个环节,使之成为了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状元走街:原为狄青升为枢密使后,回家省亲时村民欢天喜地,敲锣大鼓,夹道欢迎的场面。

  金龙戏珠:相当于二龙戏珠。它的节奏如大海之波浪,彼起此伏,鼓点花俏而又不失热烈。

  牛斗虎:原为狄青率领精兵与敌作战时,敢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无畏精神,是一种大气势、大阵势、惊心动魄的社火形式。

  狗厮咬:表达狄青领兵与敌作战时的打斗场面,双方打斗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进入高潮的一种形式。

  狮子滚锈球:是欢庆喜乐激情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并载歌载舞,更显艺术魅力。

  随着“花儿鼓”队伍的不断壮大,又一代艺人赵良信、任开祚、任开祺等继承和发扬了“花儿鼓”的优秀传统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又以赵纯善、任功耀等为首的“花儿鼓”队伍,他们边演出,边修改,经过规范的整理、编排,又谱写出了“花儿鼓”的全套乐谱。

  文化大革命时期,“花儿鼓”被视为封建佘孽而受打击、批判、排斥。队员被解散,乐器被遗弃,鼓谱流失,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一时间几乎到了毁灭性的地步。

  挖掘、保护、传承、壮大“花儿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挖掘狄青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步伐,“花儿鼓”这颗优秀的艺术种子,又开始生根发芽,在狄家社村委的支持下,以任成宝、任成林、任基玉、赵志孝等为代表的青年艺人,他们重新担起了挖掘开发“花儿鼓”的责任。他们开始组建队伍追寻鼓谱的下落,自己出钱添置新服装、购买新器材,扩大“花儿鼓”队伍,逢年过节到各村进行表演,并与其它村的锣鼓队切磋技艺,使“花儿鼓”的影响不断扩大。

  1991年,狄家社“花儿鼓”锣鼓队,应邀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民间锣鼓第二届工商储蓄杯大赛,表演队在集体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自筹经费,买锣鼓、置服装,带着泥土芳香的自编节目一举获得了文水农村第一个省级锣鼓大赛的金杯奖。2008年,在县、乡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县文化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狄家社“狄青花儿鼓艺术队”成立,队伍扩展到八九十人,为保护传承这个民间文艺储备了人才。

  2009年“狄青花儿鼓”被文水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将狄青“花儿鼓”文化艺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2013年元宵节狄家社人成立了狄青“花儿鼓”传学所。2017年,狄青花儿鼓入选吕梁市第九批市级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