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姊妹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的窗口。

  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版,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古代吉祥图集锦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剪纸的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

  民间剪纸艺人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他们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

  剪纸工具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

  剪纸刻法分为阳刻、阴刻、阴阳刻三种。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阴阳刻是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传统剪纸需要准备剪刀、铅笔、宣纸、蜡盘、刻刀针和线染料、或者墨水和刷子、煤油灯、熨斗等工具,其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道工序。

  画: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为画样子。

  订:将画好的样子订在宣纸上(一般一次五十张宣纸为宜)并用剪子按着样子的大小分成小块。

  浸:把订好的货放进水里等浸透后拿出,再将其所含的水份挤净,放在阳光下晒干即可。

  刻:将浸好的货放在蜡板上,根据图案的要求进行刻制。

  染:给刻好的产品着色。原料是品色、洒粉;工具是毛笔、净报纸。

  包:把通过上述五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用纸式塑料包装成书本、镜框、金铂等形式。

  多少年来,剪纸在文水县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每逢新春,人们家家户户糊新窗、裱新花,成为不可缺少的佳节装饰品。而东旧村的剪纸深受乡人喜爱。

  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村落院户,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衣节,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

  东旧剪纸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

  东旧剪纸在文水的传承保护得到重视,被列入文水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