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亦称旱龙船、船灯、彩莲船等,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多在年节喜庆日子里表演。旧时的旱船一般用竹或秫秸并成船形,糊上纸,饰以彩绸、纸花,船形下面用布围住,遮住表演者的腿脚。各地船形花样繁多,工艺精湛。晚上表演,船上还要燃起灯烛。民间跑旱船,多扮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在船中,男在船外撑篙或划桨,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
旱船一般长5~7尺(约1.65~2.34米),大的丈余,船中间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动的空间,用布带系在表演者的肩上或腰间。
跑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据说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每到端午节,人们在江中赛龙船以示纪念。据《湖广志》记载,云梦县因河浅不能竞舟,便用竹和纸并成龙船,鸣锣击鼓,游行于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形成了跑旱船。据《明皇杂录》,唐代已有山车旱船。宋《武林旧事》等书,则记载了宋时跑旱船的盛大场面。
跑旱船,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旱船多在乡村演出,每逢农历腊月到春节元宵节,一直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坐船姑娘”,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额下夸一个大胡子,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吹唢呐,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
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
“旱船”多流传于北方的内蒙、河北、山西一代,在山西尤其是晋中、吕梁。受地域影响,因此“旱船”是文水地面活动较为普遍的大众化民间社火。据传说旱船是根据水乡渔民在水上用船打鱼的生活情节构思创意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简洁、明快、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是群众特别喜欢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时配以腰鼓、推车、彩车、锣鼓队、高跷,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很是红火。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拿桨(划船的工具)划行领航,亮着划船姿态,弓步前行,他在左行右行和转弯时 还要作些亮相动作前行后退地表演,引多只船前进。
也有的是艄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由若干个旱船组织成一支表演队伍,旱船队的表演者是碎步随领航人前进。
领航人拿着浆,船队的表演路线全靠他指挥来行进。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的人们。
制作旱船是用细竹竿绑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4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的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船板用土黄色布绷面,船帮周围用绿色彩绸布围起,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表演时摆动旱船行进。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饰是古典民间服饰,头部将发盘成大抢头插花即可,她手握船舷,与脚下步法配合,表现船在旋涡和波浪中起伏。划船老翁是头戴毡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装,文水老生的经典扮相是脸部淡彩挂白色长髯口(戏剧里用的胡子),划桨时不停吹胡子,让白胡子飘起来。他做“虎跳”、“旋子”、“扫荡腿”等,以示与风浪搏斗。
文水旱船的表演吸取了周边县市的优点并加以改进,表演者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用:“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二龙出水”、“双进门”“二龙戏水”、“独采莲花”、“蜻蜒点水”、“乱云飞奔”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随大队的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乐队伴奏。
关于旱船,在文水有着一段关于蔡状元监修某座桥的传说:蔡状元领工修造某大桥时,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按期完成,但自己贫穷,又拿不出银子,心里焦愁不安。有一天,观世音菩萨路过桥梁工地,见蔡状元领工修桥,方便大众,乃善举一桩,想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暗中变化为一个民间女子,貌若天仙,体态妩媚,向蔡状元当面说明,想在人多众广的桥梁工地择婿。自坐船舱漂游水面,让愿为婿者以金银为弹打彩,朝她身上掷去,打中者即婚配不悔。所掷船舱金银一律归民工造桥花费。蔡状元喜出望外,亲自组织选婿活动。告示贴出后当地城里的公侯世子,员外富翁纷纷云集河岸。谁知三日内竟无一人打中。却积攒了数以万计的金弹银丸。此时民女不见踪影,随风而去,众民工瞠目惊恐,后来得知原是神女下凡资助,结果那座桥按期修成了。如今群众跑旱船时要挑选俊俏的船姑娘,即缘此而来。
文水的“旱船”妙在一个“跑”字,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步,赶碎步,船身起伏平稳前进。晚上表演时,船上装有花灯,点燃蜡烛,尤其好看。旱船所扮演故事,根据情节而定,装饰也随其内容而定。
表演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如《打渔杀家》、《许仙游湖》、《秋江》等,现代剧有《小媳妇回娘家》、《运送军粮》、《丰收运粮》等,形态各异,扮相逼真,活泼可爱。
旱船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形象,文化内涵丰富,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与当地沿袭的历史风俗习惯紧紧相连。它诞生于民间,积聚于民间,作用于民间。旱船精神充满活力与激情,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着持久爆发的力量,象征着奋勇争先的意志,象征着团结协作的胸怀,象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象征着灵活配合的智慧。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塑造出文水人独特的灵魂和性格。
近几年来,跑旱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一些农村里,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装饰成“旱船”,也有的将自行车装饰成“旱船”,由人驾车,结队前进,在前进中跑出、表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图案,形成各种各样的套路,尽管吸引观众,但原始原味已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