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调”也叫“十二月采茶调”,一月一唱,一月一节,闰年加一月,共十三月。但每节之间的故事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十二个月的内容联接起来,就是一首叙事长诗。其内容涉及到乔迁高升、婚丧嫁娶、时事轶闻、爱情婚姻、打情骂俏、挖苦取笑、攀比学问等,音调韵律上也很讲究,其立意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譬如:“正月采茶正月梭,情妹打扮赛嫦娥。上身穿的红罗衫,下穿罗裙满地梭。”“梭”在这里是虚词,由于方言的特点,在此调中出现易于传唱。这一节内容定调为爱情,仅28个字,将一个赛嫦娥的情妹刻画在人们面前。接着是:

“二月采茶二月梭,燕子衔泥来砌窝。

燕子衔泥窝砌起,飞进飞出在唱歌。”

“三月采茶三月梭,蜜蜂飞往花园过。

花见蜜蜂开颜笑,好比情妹会情哥。”

这节采用“比兴”的手法,由蜜蜂起兴,寓意着情哥情妹的相欢时光,如蜂蜜一样。

“四月采茶四月梭,蚊虫蚊虫实在多。

许郎一铺红罗帐,不准蚊虫咬情哥。”

情妹暗许情哥一铺红罗帐,其意思并非担心心上人被蚊虫叮咬,实则是暗许终身。这一节妙就妙在见爱不说爱,见情不说情,足可见采茶调的含蓄之美。

“五月采茶五月梭,一对龙船江中过。

大船载的是情妹,小船载的是情哥。”

这一节显然是情妹出嫁情哥出迎时的场景描写。采茶调的唱腔和字数是统一的,其内容要按需要而进行改变,如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十二月采茶调是这样的:

“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

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转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

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长,耽搁田中铧牛郎。

铧好田来秧又老,栽得秧来麦又黄。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

烧钱化纸敬土地,青苗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热茫茫,上栽杨柳下栽桑。

多栽桑树养蚕子,又栽杨柳好歇凉。

七月采茶茶叶稀,姐在房中坐高机。

织得绫罗与绸缎,与郎织件采茶衣。

八月采茶茶花黄,风吹茶花满地香。

大姐采来给二姐,早茶没有晚茶香。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

家家造有重阳酒,三杯美酒祭重阳。

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走忙忙。

脚踏船头江中去,卖完细茶转回乡。

冬月采茶冬月冬,十担茶籽九担空。

十担茶籽空九担,采茶娘子枉费工。

腊月采茶空一年,背包打起讨茶钱。

你把茶钱交与我,今年去了等来年。”

音韵和畅,简明清逸,调子中以两个采茶女采茶为主线,娓娓而诉,在该长调中第七节,隐约出现对爱情的描写,这种隐约的出现足可证明采茶女在封建礼数压抑下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当然采茶调中也有对爱的追求大胆而直率的。

“一月采茶忙忙走,紧紧拉着妹的手。

看着情妹忙得很,心中有话难开口。

二月采茶茶叶青,情妹对我起二心。

本想挨拢说句话,情妹给我一脚筋。

三月采茶热茫茫,约妹卖茶去赶场。

一不注意亲个嘴,那个滋味当吃糖。

……”

通俗而不伤大雅,大胆而不失情趣,表现手法轻快而跳跃,把采茶男女的自由恋爱刻画得入木三分。

十二月采茶调中也有借喻历史典故咏古诵今的,充满学问和说教,涉及广泛,通常也是一月一事,一节一例,不妨择录几节与读者共赏:

“三月采茶茶叶青,红娘捧茶奉张生。

张生拉住莺莺手,莺莺抿嘴笑盈盈。”

寥寥28字将一部《西厢记》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第四句将崔莺莺的古典之美描绘得叫人叹绝。

“四月采茶茶叶长,韩信追赶楚霸王。

霸王逼死乌江上,韩信功劳不久长。”

楚汉分争在这节采茶调中显得十分悲怆,给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进行了概括,让人读后不禁为英雄的生死长叹一声。

“五月采茶五月团,曹操人马下江南。

孔明曾把东风借,庞统先生献连环。”

这节讲的三国赤壁之战,采茶调中没去刻画宏大激烈的战场,而是将在此役中两个谋士“借东风”、“连环船”的破曹良策进行“点击”,不得不感叹此调创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娴熟掌握。

采茶调中的卖茶调也别具风格,讲述了采茶人卖茶之艰辛。如:

“正月卖茶到浙江,三亲六戚走忙忙。

三亲六戚忙忙走,买个物什送茶娘。

二月卖茶到武当,偶遇武当算命郎。

娘子忙把命来算,这张八字比我强。

三月卖茶到湖北,湖北气候太炎热。

天气炎热要防病,路边冷水喝不得。

四月卖茶四川过,峨眉山上神像多。

十八罗汉两边坐,求神拜佛念弥陀。

五月卖茶茶满山,走到湖广买绸缎。

将钱买些回家转,给郎缝件采茶衫。

六月卖茶到河南,河南地势最平坦。

河南尽是平坦路,挑担茶叶跑得欢。

七月卖茶到广东,广东骡马实在凶。

手牵骡马声声叫,五凤楼前抖威风。

八月卖茶到陕西,陕西烧酒古来稀。

郎饮一杯茶山去,妹饮一杯绣茶衣。

九月卖茶到海边,海边海马闹喧天。

海边海马喧天叫,飞得过海是神仙。

十月卖茶到福建,福建烟叶最有名。

哥哥吃竿解愁闷,妹妹吃竿提精神。

冬日卖茶到云南,哥在云南好找钱。

有钱就有男子汉,腰中无钱到处难。

腊月卖茶回贵州,贵州尽是茶山丘。

采茶姑娘茶山去,遍地茶叶绿油油。”

遍走天下,足行四海,可见采茶人卖茶之累,同时也折射了许多生存哲理。

又如:

“姐妹们挑水上东坡,

见一对鸳鸯一对鹅,一对鹅,

上看鸳鸯下看鹅,

把一担清水洒在坡,洒在坡,

洒湿奴的罗裙腰腰间系,

洒湿奴的绣鞋手中提,

半路的裙叉不一心,

耷拉到肚脐羞煞人,羞煞人,

咱姐妹们唱个采茶歌,采茶歌。”

在文水马东村一带,这样的磕板采茶调流传甚广。说她古老是源于她被马东村人一代一代口传心授绵延数百年之久而不衰;说她奇特是源于她奇特的曲调、奇特的伴奏配器、奇特的表演形式。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形,都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而马东村地处丘陵坡地,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气候条件都不具备种茶、采茶的艺术创造条件,而这曲江南风味的采茶调却在北方的一个小村流传了几百年,这不可谓不奇。原因就是马东村自古是南北贸易和军事交通的重要通道。史记宋朝官兵北伐征辽路经此地时,元帅帐设于穆家寨(中庄),右翼马队以元帅帐为中心驻扎两旁。因该村位于元帅帐驻地之东,又曾为马队驻地,故名马东村。

马东村在明朝时期曾经是文水七十二都之一,称“马东都”。管辖着三村十八社,在当时马东村商业文化较为发达繁荣,特别是在晋商活跃的清代,马东村特有的地理交通位置使马东村成为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南北茶运客商云集于此买卖交易。茶叶生意的兴盛和马东村人的富足,在马东村现存的 “七井、八社、九座楼”建筑遗址上仍可见一斑。

据考,马东村地下水源素有“清饮水清甜,作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是饮茶制酒最为理想的水源。这大概也是茶商兴隆的另一原因。就在这种贸易、交流的过程中,南北的文化也随之相互渗透交融,南方特有的“采茶调”与当地“磕板秧歌”相揉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间小调“磕板采茶调”。在马东村一直流行几百年,成为马东村村民的骄傲。

“磕板采茶调”这种民歌曲调,以马东村为主流传于文水县及周边县,它的表演历史距今已有五六百年了。表演时舞者手持紫竹竿(金钱霸王鞭)上下挥舞,磕手、磕肘、磕肩、磕膝、磕脚,边歌边舞。歌声悠扬,动作飘逸,兴盛几百年而不衰。

马东“磕板采茶调”是南北文化交融见证的活化石,是研究时代变迁和南北文化差异最好的佐证。

再说她的表演道具和伴奏配乐,舞者的表演道具为一根三尺六寸九分长的紫竹竿。三、六、九,在古代那是很吉祥的数字;竹竿上六个槽孔象征六六大顺,每个槽孔内串两枚铜钱,共12枚,象征十二生肖和四季十二月;并与一月一唱的采茶调十二唱腔相吻合,象征一年通顺,国泰民安,年年好运。表演时舞者手持紫竹竿上下挥舞、磕手、磕肘、磕肩、磕膝、磕脚。紫竹竿在铜钱磕碰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和着歌者悠扬的曲调,这就组成马东磕板采茶调特有的音乐元素。马东磕板采茶调全部的表演道具、全部的伴配器仅是一根挂满铜钱的紫竹竿,用钱币做道具、做乐器,这在文水、吕梁市乃至全山西省的民间表演艺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古调虽自喜,今人多不弹。”采茶调这种淳朴而厚重的民间文化,在精神生活丰富的今天,逐渐被人们疏远甚至遗忘了。除了一些高龄艺人偶尔即兴唱几句外,已不再被人传唱。经贺铁成、张守吉、贺森、张守清、张建中、韩慧英等传承人申报,磕板采茶调已被列入文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磕板采茶调又被批准为吕梁市第九批市级非遗项目。

采茶调欣赏

正月里采茶正月正,我和妹妹看花灯,花灯一路明,妹妹散心过三更。

二月里采茶龙抬头,我和妹妹上彩楼,彩楼万丈高,妹妹小心莫乱走。

三月里采茶三月三,我和妹妹下沅陵,沅陵一路远,妹妹搭个乌篷船。

四月里采茶四月八,我和妹妹摘黄瓜,黄瓜长又大,妹妹嫩得才开花。

五月里采茶过端阳,我和妹妹爬龙船,龙船长又长,妹妹边爬边拉家常。

六月里采茶热难当,我和妹妹缝衣裳,衣裳花又花,妹妹回家快穿上。

七月里采茶七月七,我和妹妹做游戏,游戏笑嘻嘻,妹妹跌到快爬起。

八月里采茶月儿圆,我和妹妹坐堂前,堂前摆月饼,妹妹甜得透心肝。

九月里采茶过重阳,我和妹妹心相连,心连桂花香,妹妹心里好痒痒。

十月里采茶下白霜,我和妹妹打工去他乡,他乡实在苦,妹妹和我回家乡。

冬月里采茶竖新屋,我和妹妹跳摆手舞,摆手舞姿美,妹妹胸前涨鼓鼓。

腊月里采茶过新年,我和妹妹又见面,见面送彩礼,妹妹嫁我望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