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鈲子流传于山西省中部文水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鈲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而得名,又因起源于山西省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当地民众习惯上称之为岳村鈲子。
岳村鈲子是先民与大自然、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的一种特有文化。因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生活时常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愚昧、无知使他们将丰收的一线希望寄托于冥冥神灵,祭神祈雨自然而然地成为先祖们祈盼美好生活、追求国泰民安的一种活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除供奉祭品外,还要敬献乐舞,以愉悦神灵。
岳村鈲子是文水一带祈雨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文水有一座麻衣仙姑庙,供奉着一位神女——任灵巧。传说灵巧乃龙女转世,投生于桑村一任姓农家,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里骑一麻杆腾空而去,飞至汾阳石室山黄芦岭灵泉洞修炼成仙,世称“麻衣仙姑”。成仙后的仙姑广施甘霖造福百姓,文水人便想请仙姑回乡。请仙姑回乡需选拔18村民间艺术精品组成迎神队伍。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仙姑生于唐贞观元年(627)农历七月二十六,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18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每次盛典,岳村鈲子作为当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都将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与民间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四至八月文水境内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久旱盼雨的文水人,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于农历的七月二十六麻衣仙姑寿辰之日,在全县18个村组织了规模大、规格高的祭祀祈雨仪式,祭祀祈雨由县令亲自主持。当时迎祀麻衣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文水鈲子作为传统的祭祀祈雨的仪仗队伍,所经之地的百姓热情礼待,抢尽了风头。仙姑广施甘霖,造福桑梓,家乡百姓为其筑庙塑像,世代供奉。
古代祈雨仪式中演奏岳村鈲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乐器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与音响效果,与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浑然天成,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想象。岳村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岳村鈲子的主奏乐器——鈲子,造型别致,发音独特,小钹是铜质的,锻锤制成,钹碗大、钹沿小是其特色,钹面直径约20厘米,钹碗直径约16厘米,重约0.8千克。演奏中声响效果模拟大自然中的雨声,经双手紧握捂击,发出迅急的“鈲鈲鈲”之声,好似倾盆大雨;小钹从上而下退击,发出“鈲鈲鈲”的声响,好似沥沥细雨;双手左右擦击的声响,又好似风中雨声。演奏时,演奏者两手满扣钹碗,控制余音不使其扩散,使之发出清脆、明亮、悦耳如雨打芭蕉的“鈲鈲鈲”之声。演奏者通过擦击、错击、抛击等技巧,将祈雨、降雨的过程演绎得如身临其境一般。
“岳村鈲子桥头鼓,要看红火接麻姑!”这是流传百年的文水民谣,也是文水百姓最欢迎的表演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文水鈲子的功能也逐步发生着变化,从起源时的祭祀祈雨功能转变为广大劳动人民迎神赛社的民间艺术文化。岳村鈲子以家族与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习。
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当地人以“阵”指称子音乐演奏时的队形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形,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
岳村鈲子的主要乐器是一种在打击乐器中罕见的特制小钹,钹面直径约20厘米,钹碗直径约16厘米,重约3千克,类似缩小的大钹,具有激越刚脆的特点。由于钹碗大、钹沿小,捂出来的声音为“呱”,所以叫“鈲子”。在“岳村鈲子”乐器中还有大鼓,大鼓是用来指挥一切的。通常使用的大鼓直径1米左右,后来发展到1.5米。木制鼓框,两面张牛皮,具有威武、浑厚的特点。演奏分正击(发音为“咚”)、轻击或击鼓边(发音为“龙”)和敲击鼓帮(发音为“巴”)三种。乐器还有大铙、大钹。大铙人称“铙儿”,铙碗较小,不拴铙巾。它有温和、清亮的发音特点。大钹俗称“钹儿”,钹面直径约3l厘米,重量为2千克左右。钹碗较大,拴环式绳制钹巾,具有雄壮、强大、扩散的音响特点。
岳村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大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抹、挽)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和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角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擦击”,民间老艺人称它为“挽抹”。“挽抹”分前挽抹、后挽抹两种。演奏时其中一扇铙在手腕的推动下,依半月形向前擦击称前挽抹,反之为后挽抹。在擦击时要发出“鈲-鈲-”的声音。每四拍擦一次,表演时队员有时成骑马蹲裆式左右擦击。有时为右前弓步,有时变为左弓步,腹前从下划至右侧,左臂经左上方绕至右侧。有时双腿成大八字,身体直立面向前方,双手握铙于胸前抛击。在演奏中将铙向上抛击2-3米,最高可达5-6米。落下来其“声”仍在点子上,不误节拍继续演奏。抛击分“单抛击”与“双抛击”两种。“单抛击”是在演奏中将一扇钗垂直向上“抛击”。“双抛击”即双钗同时脱手,这需要有过硬功夫和熟练的技巧方可掌握。还有一种是“闷击”,“闷击”也叫捂音,演奏时两钗相对,然后轻轻一合,使击钗后的余音即刻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村鈲子被广泛运用,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当地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影响逐渐从岳村扩大到了整个文水县。岳村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
1991年后,在传承人武济文、李建安、李玉明、李竹林、岳金昌等人的努力下,岳村鈲子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精心设计了“弓步错击”、“跨虎擦击”、“跳叉拍击”、“童子拜佛”、“丹凤朝阳”等舞蹈动作。在演奏上从原来的“擦击”、“错击”、“挽抹”、“抛击”等几种技巧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磨击”、“敲击”、“刮击”、“半击”、“边击”、“对击”等几种特殊的演奏方法。在道具的改革上,队员的手腕、脚腕上增加了腕铃。还设计了“四海龙王行云布雨”的大鼓车,鼓车直径3.5米,高1.8米,4个木雕大龙头镶嵌在鼓车四角,四条金龙缓缓升起一米多高,左右摇摆,喷云吐雨,形象地渲染了“普降甘露”的深刻内涵,描绘了“人神共庆”的祥和之气。同时又在表演队伍的四角增加了三尺大鼓4面,以渲染风雨到来之际的气氛。在服装上设计了一套别具风格的表演服装,男人赤背坦胸、树叶围腰、头戴柳圈、脚穿草鞋,胸前戴长命锁,腿腕、手腕戴14个铜铃。1998年后半年,在演出队伍中参加了80多名本村妇女,服装上男人戴长命锁,女人胸前穿肚兜表示了一副远古时代黄土人的装束。
经过多年的恢复整理,岳村鈲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频获殊荣,成为名符其实的锣鼓精品,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山西省锣鼓四大精品之一。岳村鈲子的曲谱和照片均被选入《山西民间锣鼓集萃》、《山西群众文化概述》、《艺术辅导》等资料中,并完成中央电视台和国务院对外办拍摄的《岳村鈲子》专题片,全球发行。另外,2006年5月20日,申遗成功后,岳村鈲子更名为文水鈲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95Ⅱ—64)。
附录:如今的文水鈲子共有四个乐章和其相应的阵形。分别为《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普降甘露》、《喜庆丰收》。寓意深刻,可自成一体,亦可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改编后的文水瓜子融打击乐、舞蹈、表演为一体,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整个表演雄浑激烈,苍凉悲壮。
第一乐章:电闪雷鸣。远处的闪电时而可见,远处的闷雷声声不断,由远而近,由弱到强,仿佛是风雨欲来风满楼。表演队呈现方型主阵,大鼓居中,大铙、大钹居前,占居多半的主奏乐器小钹排列其后压阵。深沉雄壮的击乐奏出电闪雷鸣锣,回声四起的声响效果,豪放稳健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得到大自然赏赐的激动情绪。
第二乐章:乌云翻滚。鼓声和呱声由高到低,由小到大,伴着隆隆雷声,仿若空中乌云翻滚而来。表演队变为圆阵,大鼓居中,大钹、大铙、小钹由里及外围成几圈,队形随着鼓点呱声不断变化。激烈而清亮的擦击声好似阴沉低压,风雨交加,翻转起伏的队伍流动展现出滚的乌云和人融为一体的壮观场面。
第三乐章:普降甘露。此时的演奏以清脆明朗的瓜击声为主,犹如雨声淅淅沥沥,伴随着呱呱之声,“四海龙王行云布雨”大鼓车龙头喷射出清澈的水柱,仿佛是遍洒的甘甜雨露滋润大地,茁壮的禾苗充满生机,由枯到青,由绿到黄。这时表演队转为群花阵,伸曲柔美的绕圆变化更给人以雨后万花齐舞、万物齐腾的艺术感受。
第四乐章:喜庆丰收。喧天的鼓声,激越的呱声,轰鸣而欢快,雄厚而振奋,高亢的鼓乐擂响了长空,震撼着大地。此时的表演队式呈菱形,大鼓居中,大钹、大铙围鼓成圈,而众多的小钹分集于四角组成舞动的菱形。人们仿佛看到的是霞光满天,硕果如山。奔放粗犷、刚劲有力的乐手猛击狂舞,击出了山里人纯朴的性格,舞出了庄稼汉衷心的希望。